大众生活网

敬畏:智能时代的创新之源

  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主持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工作会议(以下简称"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必须界定系统边界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响应措施,同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起生产一致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时隔五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规范驾驶辅助技术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进一步呼吁全行业加强自律。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已从无序扩张转向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三年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显示,2024年装配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渗透率已达57.3%,其中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更是将其作为全系标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混淆了L2级辅助驾驶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概念。

  此次监管政策的出台重点针对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功能界定不清晰、营销宣传过度以及用户教育不足。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系统运行范围,包括道路类型、基础设施条件、天气状况及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反应能力等。

  长期以来,"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表述充斥在车企的宣传中,模糊了L2与L4级技术的本质区别。一些企业甚至采取了误导性的营销策略,将商业利益置于安全责任之上。此次监管明确要求产品功能必须与其实际能力相匹配,并禁止使用"高阶智驾""代客泊车"等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

  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深层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一些头部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往往通过OTA升级方式将未经充分验证的功能快速推向用户,甚至以"千人测试团"为名让用户体验承担测试风险。推进会对此划定了明确红线:所有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其OTA升级活动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和审批流程。

  新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例如,车企需要投入重金建立覆盖雨雪雾等极端天气条件的测试体系,并提交包含数十项技术参数的详细验证方案。某新势力品牌市场总监透露,仅重新设计用户手册、培训销售团队和增加车机系统安全提示等措施就可能耗资数千万元。

  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不仅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对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重大考验。在日趋严格的监管框架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极端场景测试体系的建设中,用户手册的功能也从"免责条款"转变为"安全指南"。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最终将证明,对技术的敬畏才是智能时代最宝贵的创新基因,而安全则是改变出行方式的基石。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