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了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会议(以下简称"例会"),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
相比今年一季度发布的2.34%,此次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研究值下调了21个基点。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这次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下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解释道,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利率整体走低、定价机制调整以及监管政策趋于审慎所致。
所谓"预定利率研究值",是指保险行业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变化和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综合分析后确定的一个参考利率值。这一指标主要用于指导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进行适时调整。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今年1月10日,该局又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挂钩方式和调整方法。当时发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
根据相关调节机制要求,当保险公司销售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中,预定利率最高的产品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25个基点或以上时,应及时下调新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并在两个月内平稳完成新老产品的转换工作。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1月份公布的2.34%相比,未超出25个基点的范围;但与最新的2.13%相比,则超出了这一阈值。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建立长效机制,能够确保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随市场变化而调整,从而提高负债成本的弹性,加强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
参与例会的保险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延续了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显示出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增长潜力,为保险行业实现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行业应加快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的转型,并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通过降本增效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目前,各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和推广浮动收益型产品,尤其是分红险种。龙格指出,在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保底+浮动"的产品设计具有相对优势。这种设计不仅有较低的保证利率,还能降低保险公司的刚性成本支出,推动行业从"刚性负债"向"弹性风险共担"模式转型。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投资能力,努力提高分红实现率(即实际派发的分红金额与最初承诺的预期分红金额之比),以此来支撑产品的市场销售。
就保险行业面临的利差损风险而言,龙格认为,在新增业务方面,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进行动态调整能够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而对于已经存在的业务,则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可能的风险。他强调,通过及时监测和调整产品策略,可以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责编:戴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