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关于开放科学的重要讨论中,多位专家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在全球科研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代表夏泽翰指出,开放科学正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协作的关键力量。他认为,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基础设施建设,更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强调,开放科学在提升科研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开放科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其理念值得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推广。这一趋势将深刻改变人类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并为未来的科研原则奠定新的基础。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则从创新动力的角度分析了开放科学的影响。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和数据壁垒等挑战仍然存在,但开放共享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本力量。特别是在当今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下,科学研究已经突破国界限制,形成了全球协作的新态势。
在谈到未来发展时,多位专家提出了关键观点: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张士运指出,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数据共享将成为核心驱动力。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将引领国际合作的未来方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也将成为推动全球科研协作的重要抓手。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认为,只有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这种观点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与创新政策处处长以色拉·克拉克的支持,她表示科学的本质应该是共享而非独占。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则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探讨了开放科学的实现路径。他提出,构建开放科学的信息平台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共资源共享、创新者协作以及科研全流程的价值导向。
责编:戴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