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网

银行展示自己的技能 快速加强支持民营经济的措施

  证券时报编辑 黄钰霖

  最近,私营企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表示,金融领域在帮助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讨会结束后,商业银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迅速采取了行动。从增加政策支持、准确匹配民营企业融资发展需求、优化服务水平体系、促进有效投资扩大等关键方面入手,深化和扎实金融服务民营经济。

  据《证券时报》报道,民营企业研讨会结束后,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十多家银行迅速表示,将采取实际行动帮助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为“领导者”,国有企业经常采取重大行动。中国银行表示,将继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可用性和便利性,坚持平等对待他人,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深入的金融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银行金融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魏汉光表示,研讨会的重要讲话“不仅发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信号,也让我们认识到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前景”。

  魏汉光说:“下一阶段,我们将以服务新质量生产力为出发点,实施支持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工作计划,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行动计划,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全面对接。”。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银行信贷覆盖民营企业超过173万家,贷款余额达到4.48万亿元。1月23日,银行发布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

  股份制银行也紧随其后,展示了它们的魔力。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早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银行再次升级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出中国光大银行科技金融工作计划2.0,打造“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研究、强智慧”科技金融“五”特色支持体系。

  据悉,截至2024年底,光大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3800亿元,连续两年增速保持在40%以上,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合作覆盖率近60%,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合作覆盖率近50%。

  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42万家,占92%以上;民营企业在出口业绩强劲的“新三样”领域做出了一半以上的贡献。

  未来,商业银行如何让金融活水准确灌溉民营经济,也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现阶段,商业银行更好地为民营经济服务,重点是不断加强对包容性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支持,不断从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升级、服务整合等方面升级模式。”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燕告诉《证券时报》,在信贷交付领域,可以开发专项评估模型,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扩大信贷增长手段,如将企业研发投资强度、专利质量等创新要素纳入信贷体系。

  薛红岩表示,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行业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源,为更多企业构建准确的数字信用肖像。同时,商业银行应继续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民营企业 “投贷保” 综合服务生态系统的联动。例如,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Pre-IPO 阶段企业量身定制 “信贷 + 股权投资 + 并购咨询” 通过定制创新的服务模式,组合服务方案不断扩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招聘联合会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相关政策的调整和优化非常重要。截至2024年底,中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就总量而言,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不再是突出问题。下一步,要继续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创新方法和手段,使金融支持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更加有效和准确。

  董希淼表示,为了更好地为民营小微企业服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综合应用支持措施。由于民营小微企业的需求不同,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匹配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要准确“输血”,还要帮助企业“造血”,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二是突出服务重点。目前,我国约有1.25亿个个体工商户,占各类经营实体的三分之二,堪称“小微中小微”。因此,个体工商户应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将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打造成民营小微金融发展的“第二曲线”。

  第三,金融技术的深度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小微金融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信用评价模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可用性,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

  董希淼还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和认真落实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全过程中的容错纠错和尽职调查豁免制度。具体来说,金融管理部门可以适度优化账户开立、贷款用途、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促进金融机构积极负责、尽职调查豁免,让基层金融机构和客户经理在开展业务时真正实现愿望贷款、敢贷款、能贷款和能贷款。

  “此外,还应注意私营和中小企业的首次贷款问题。“第一公里”很难打破,这是商业银行与私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他说,一方面,银行很难收集和识别私营和中小企业的有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信贷决策;另一方面,私营和中小企业对银行产品和服务没有充分了解,很难迈出建立银行与企业关系的第一步。

责编:戴露露

相关推荐